【頤和園】不是一部古裝片,而是距離現在不遠的一個故事,起於1987年,結束在二十一世紀初。然而怎麼看,卻都像是一枚消逝的時代印記。尤其在北京奧運一片歌舞昇平的當下,尤其令人百感交集。
郝蕾飾演的女主角,生長在中國與北韓交界的圖門。1987年,她接獲考取大學的通知,在赴北京前,和青梅竹馬的男孩在野地發生了第一次關係。大學對她而言,彷彿是另一個世界,自由、甚至有點放縱。從保守的室友、開放的同學到愛恨交織的男友(郭曉冬),這小世界的人際關係,對人的糾纏折磨,可不單純。然後「天安門事件」發生了,青春之火翻天覆地燒了起來,卻又在政府無情的撲滅下,化為沮喪的灰燼。女主角沒完成學業,也沒在老家待下,她輾轉去了深圳、武漢;她深愛的那個男人則到了德國留學。在這期間,柏林圍牆倒了,蘇聯瓦解了,香港也回歸了,而中國呢?當事過境遷,曾經相愛的兩人十多年後在重慶再聚,那想要纏綿卻又裹足不前的猶豫,似乎道盡了一切改變。
導演婁燁在【頤和園】做的嘗試,彷彿來回走了好幾回鋼線。一來,他要講的是中國在文化大革命後,最劇烈的一次政治風暴,跨足的時間與議題,也足以成為一篇史詩;二來,他選擇的敘事方式,卻是一個女人的生命、甚至「身體史」,好幾場赤裸、激烈的性愛,表面上像挑釁中國的道德與電檢的規範,或被部分人視為商業噱頭。然而女主角在身體上的放縱或自主、背德或慈悲,除了挑戰觀眾的意識型態,更幽微反映了人物心理的變化,甚至成為丈量時代洪流的座標。影像大膽之餘,還搭配著她喋喋不休、甚至略帶文藝腔的日記式旁白,但這份哲學味與文藝腔並不為過,既不違背主角身份的設定,也道出了創作者的另一種聲音,絕非無病呻吟。
婁燁的氣魄很大,但並不眼高手低。【頤和園】長歸長(約莫兩個半鐘頭),卻不拖沓;即使結構有時稍顯粗糙,卻足以被澎湃的情感填滿所有空隙,讓整部作品依然充斥渾厚的力量。我很驚訝演員把身體和情感都交付給導演的那股信任(尤其是郝蕾),以及婁燁藉此呈現出的張力。
沒錯,這是一部愛情片、一個女性成長的故事(如果你不衛道也不認為成長一定得要正面勵志不可)、甚至說它是三級片也行(純就尺度而論)!然而婁燁卻用一個女人在性愛對像、態度上的改變,成功側寫了整個時代,以及青春理想的褪色。按中國官方說法,【頤和園】是因為沒通過政府審查就逕自參加坎城影展,所以禁演之外,婁燁也被處罰五年不得拍片。不過我懷疑這部電影若循正常管道送審,恐怕早已不見天日。它的誠懇、激情、勇敢,衝撞著保守的體制,其藝術成就更值得喝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