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青春,芳華

無論何種年代,青春都只是雍腫在旅行包上的一袋流浪,一紮久違的不知。當旅行的你開始背起它行走時,你就註定有了不同於樂於安靜寂寞的人那樣嫺靜的心理。因為通常是旅行給了你奔波的享受感,給了你流浪的超越感。而青春,究竟只是深掩於那些享受感和超越感之外的。

  青春只是在旅行的時候才會有光彩的。什麼是讀萬卷書,什麼又是行萬裏路?當你真正這樣履行了的時候,當你真正的坐擁萬卷書曲行萬裏路的時候,你便會知道,那個曾經幼稚的你其實已經遠去,因為青春 來了。

  在古人的想像意境裏,他們似乎是很喜歡旅行的,這或多或少的可以從某些古老的文字裏讀出來。然而,旅行歸旅行,我們終究是這樣美其名曰的。古人真正的旅行想必不是好過的,我們更多的時候可以現實地稱之為“流浪的旅行”更為貼切些。

  那個高傲的不能自已的李太白曾經也是在面壁讀書的,他有沒有讀過萬卷的詩書我們是不知道的,我們只知道那個詩人是很聰明的,他有著詩仙的稱謂。所以他甚至是自己在叫囂著,他已經讀過一萬卷書了。也正是這樣的叫囂才使的青春年少的他“仗劍去國,辭親遠行”的信念變得那麼豪情萬丈起來。難怪,以他的性格,唱起“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詩句出來,這又是多麼順理成章的事情啊。

  稍後而來的杜子美,是沒有李太白那種浪漫和瀟灑的。我在想那個杜子美一定是太過憂心的了,他將所有過目的詩書都讀得太過透徹,以至於在他心裏是容不得哪怕一點的不如意之事。所以當他在看到昔日那個汪洋恣肆的大唐王朝由盛轉衰之時,杜大詩人會是痛心的那麼久,那麼深。杜詩人在青春年少的時候也是走過很多山河風光的,年少的詩人也曾留下了自己絕美的妙語佳音在那片溫情燦爛的土地上;實際上,杜詩人在整個顛沛流離的半生裏都是在流浪的旅行裏度過的。或許詩人在流浪的時候是看過詩書的,文人樣的他也是需要引經據典的,偶爾借古籍發洩或感歎是詩人的特長:又或許,詩人也未曾看過詩書,他更善於用自己獨特的文字去安慰自己洗滌他人。因而杜大詩人的詩不僅僅是流浪的詩,更是歷史裏的詩!

  青春來的和走的履程便是如此巧妙又如此奇異的和流浪粘在一起,和旅行粘在一起,和書粘在一起。我有太多時候總將自己也歸納在那旅行和書裏了。只是在那旅行和書裏,我找不到李太白,也找不到杜子美。

  我在顧及自己的青春與流浪的關係時,時常是糊塗的。我的流浪不是由我做主,我的青春也是在偏離該有的旅途。

  我想,在很多時候的很多地點,我的青春都是在流浪的,在做無意義的流浪。因為很多時候,我自己也不清楚,到底何謂流浪,又何謂安穩。也許流浪久了的習慣叫做安穩,也許,安穩久了的習慣它也叫做流浪。

  行走在建設一路蒼老的香樟街頭,很容易忘卻此一年模糊的時刻。就仿佛這座城市的四月和五月的變換是和我無關的,我只是四月的乞兒,五月的棄兒。四月沒有陽光,五月沒有雨水。流浪不走,青春也不光臨。

  我很喜歡獨自行走在這座城市的街頭。街頭有比巷尾發生更多事情的可能,讓人可以記住,其實流浪才是這座城市的主調。

  我也喜歡那種略帶清冷的漂泊感,那種清晨的黃葉從枝上旋轉落下的瞬間。葉子,大樹,不驕不躁,似乎所有的清冷都是零落的葉子彌散開來的。很多人知道,那不是葉子的彌散,我也知道。

  你可以去放鬆那種漂泊,當然你也可以去壓迫那種漂泊。這個世界的輕鬆和壓迫的感覺都是屬於你一個人的,無論眾寡。一群人的時候,你可以去流浪,當然一個人的時候,你也可以去品味詩書。

  青春便是這樣,既是悄悄又是公開的與流浪扯上了關係,與詩書扯上了關係。

  旅行在這個四月裏扮演的角色是綠色的,四月裏有那麼多的綠色都纖薄的渲染在旅行的青春色彩裏。四月的青春因此也染上了帶有希望的綠色,很喜歡在那種有綠的希望的光裏,執一頁白舊的書紙,看漆黑的文字,褶皺的卷角,一圈又一圈。

  書卷很多時候是多情的,比青春還要多情。雖晨昏憂樂,足以旦夕相親。

  書卷的多情又似乎是有些寡姓的,有些薄情的味道,在很多時候,我只是一個人傻傻地看著書。我不知道書卷裏那些我並不可以參透了的與流浪與青春與旅行相關的有些暖有些冷的固執文字它們到底是由何處而來的。文字是在冷的書卷裏,是在熱的人的心裏。

  在很多年前的某個午後,我曾反復於悶熱的環境裏讀一本書,那是沒有目的沒有心情的在讀;然後很多年後,當我再次看到那本書時,我沒有記起與那本書有關的一點東西;我只知道,我有一肚子的苦水都撒在那本書之外的記憶裏了。

  閉門讀書的感覺畢竟不是友好的,那就好像是一個頑固的人與整個世界為敵一樣。一般閉門讀書的人也都是些苦讀有恆之人,譬如匡衡,譬如孫敬。他們的青春在很大程度上是淪落於虛掩的門庭之內的。

  那個匡衡據說還是鑿壁借光的,我無法想像得出在這樣一種苦悶環境裏成長的人,他會有什麼樣的心理去面對他成名之後的旅途。或許啊,匡衡日後的旅途裏便只有“書”了;這該是多麼悲哀的事情哪。

  青春,旅行,還有詩書就這樣莫名的牽扯到一起了。我在安靜的時候愛去思索這些已經在我生命裏過去了很久的東西,它們就如殘留的煙雲般,有些許張揚,有些許幻想,有些許安逸;可它們又都是徹底飄浮遠了的,在我去留無意之時,在我寵辱不驚之時;它們又總是輕巧乖張的在吸引那個早已拋卻了淡淡風情的我。

  青春已經遠了,我早已聽君訴說;旅行已經遠了,我也在淺償輒止的浮圖裏看明;我現在留有的也只是那一卷卷猶記在心裏的寂寞詩書。

  想想李太白,想想杜子美,我覺得他們總是過去了的那麼久遠。然而,他們畢竟還是留給過我們詩書留給過我們無限的河山風景的。我看不到他們的芳華青春,我只知道,那些流傳了千年的輝煌詩篇和濃濃的詩情畫意。

  我愛讀李太白的詩歌,當然我也喜讀杜子美的詩歌。在傳統的審美價值裏李太白和杜子美的詩歌都是不分伯仲的。李太白有李太白的高遠飄逸,杜子美有杜子美的沉鬱深刻。所有的愛讀書之人想必也不會將他們區分的多透徹,然而,我在看待他們的詩歌作品時仍是不免要加上所謂的“旅行”一詞去區分的。

  記得杜子美在一首詩裏唱得好,說“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他還在另外一首詩裏這樣說到“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而從這大概就可以區分出吧,一位詩人的品格,一種詩風的特色。大詩人在用一種我們每個普通人都可以領悟到的意境書寫詩詞,那是他青春歲月裏最張揚最芳華的句子。

  可到底,千年後的我們,不是大詩人,也沒有大詩人該有的那種敏捷才思,善感多愁;我們只是一個個普通的人,普通到有時候我們甚至連各自芳華的青春過往都不能記憶完全的人。

  我們的青春最終是過去了的,我們卻也不可以記憶完全;有些故事的發展便是這樣玩笑,沒有答案,也永遠找不出答案。

  青春有時候不與時間相關,只與地點相關,只與合適的時間和適合的人相關。譬如說,生長在青春芳華裏的那些短暫的記憶,短暫的風景,短暫的路人。

  在很多個偶然的命運輪回裏,我們其實什麼都做不了的。就好像,我們寫不出那些優美的詩歌來,我們也做不出類似匡衡那樣的聖賢做出的聖賢之事來。我們可以做的或許只是,品讀一本書,行進一段旅遊。然而就是這些個簡單而古樸的事情,我們卻在用一生的光景去履行。

  我們是在年輕的時候開始履行那些我們鍾愛不已的風景,我們是在弱不禁風的一天天裏學會的。我們開始讀書,我們開始旅行,最後我們開始用讀書和旅行去記錄我們曾經最珍愛的--青春!

  那些曾經被稱作最珍貴的青春年華在安靜的現在,在寧靜的此刻,已經統統被更改為流失的芳華……

  那些我們曾經為之心痛的芳華青春啊!

  附後:《芳華,青春》是我寫過的最糾結的文字之一,可能是因為我正好處在畢業,處在和一些已經很友好的朋友分別的局面吧;所以我並沒有很安靜的心情去寫,去仔細構思些具體的引以為精彩的內容到文字裏去。也許是吧,離開學校後,人生四步曲裏的成長,求學就都結束了;只剩下未知的獨立創業和誰都知道的享受兩步。點點滴滴的過往,在我身上只不過匆匆的二十年。我發覺二十幾歲的年齡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是被動的執行者。我經歷了流浪,行走,就記錄了這些文字,和大家分享。聽曉記?在很多年前的某個午後,我曾反復於悶熱的環境裏讀一本書,那是沒有目的沒有心情的在讀;然後很多年後,當我再次看到那本書時,我沒有記起與那本書有關的一點東西;我只知道,我有一肚子的苦水都撒在那本書之外的記憶裏了。

  閉門讀書的感覺畢竟不是友好的,那就好像是一個頑固的人與整個世界為敵一樣。一般閉門讀書的人也都是些苦讀有恆之人,譬如匡衡,譬如孫敬。他們的青春在很大程度上是淪落於虛掩的門庭之內的。

  那個匡衡據說還是鑿壁借光的,我無法想像得出在這樣一種苦悶環境裏成長的人,他會有什麼樣的心理去面對他成名之後的旅途。或許啊,匡衡日後的旅途裏便只有“書”了;這該是多麼悲哀的事情哪。

  青春,旅行,還有詩書就這樣莫名的牽扯到一起了。我在安靜的時候愛去思索這些已經在我生命裏過去了很久的東西,它們就如殘留的煙雲般,有些許張揚,有些許幻想,有些許安逸;可它們又都是徹底飄浮遠了的,在我去留無意之時,在我寵辱不驚之時;它們又總是輕巧乖張的在吸引那個早已拋卻了淡淡風情的我。

  青春已經遠了,我早已聽君訴說;旅行已經遠了,我也在淺償輒止的浮圖裏看明;我現在留有的也只是那一卷卷猶記在心裏的寂寞詩書。

  想想李太白,想想杜子美,我覺得他們總是過去了的那麼久遠。然而,他們畢竟還是留給過我們詩書留給過我們無限的河山風景的。我看不到他們的芳華青春,我只知道,那些流傳了千年的輝煌詩篇和濃濃的詩情畫意。

  我愛讀李太白的詩歌,當然我也喜讀杜子美的詩歌。在傳統的審美價值裏李太白和杜子美的詩歌都是不分伯仲的。李太白有李太白的高遠飄逸,杜子美有杜子美的沉鬱深刻。所有的愛讀書之人想必也不會將他們區分的多透徹,然而,我在看待他們的詩歌作品時仍是不免要加上所謂的“旅行”一詞去區分的。

  記得杜子美在一首詩裏唱得好,說“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他還在另外一首詩裏這樣說到“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而從這大概就可以區分出吧,一位詩人的品格,一種詩風的特色。大詩人在用一種我們每個普通人都可以領悟到的意境書寫詩詞,那是他青春歲月裏最張揚最芳華的句子。

  可到底,千年後的我們,不是大詩人,也沒有大詩人該有的那種敏捷才思,善感多愁;我們只是一個個普通的人,普通到有時候我們甚至連各自芳華的青春過往都不能記憶完全的人。

  我們的青春最終是過去了的,我們卻也不可以記憶完全;有些故事的發展便是這樣玩笑,沒有答案,也永遠找不出答案。

  青春有時候不與時間相關,只與地點相關,只與合適的時間和適合的人相關。譬如說,生長在青春芳華裏的那些短暫的記憶,短暫的風景,短暫的路人。

  在很多個偶然的命運輪回裏,我們其實什麼都做不了的。就好像,我們寫不出那些優美的詩歌來,我們也做不出類似匡衡那樣的聖賢做出的聖賢之事來。我們可以做的或許只是,品讀一本書,行進一段旅遊。然而就是這些個簡單而古樸的事情,我們卻在用一生的光景去履行。

  我們是在年輕的時候開始履行那些我們鍾愛不已的風景,我們是在弱不禁風的一天天裏學會的。我們開始讀書,我們開始旅行,最後我們開始用讀書和旅行去記錄我們曾經最珍愛的--青春!

  那些曾經被稱作最珍貴的青春年華在安靜的現在,在寧靜的此刻,已經統統被更改為流失的芳華……

  那些我們曾經為之心痛的芳華青春啊!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