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數碼攝影入門 -1 [打印本頁]

作者: ertebewwr1526    時間: 2012-12-23 04:55     標題: 數碼攝影入門 -1

數碼攝影入門之一 首先要清晰

   什麼叫清晰,這是不是一個絕對的概念,因為我們的要求不同,我們對清晰的概念也是不一樣的。這裏聯繫到3個概念,即對焦精度、景深選擇和抖動。對焦精度,現在的dc都AF了沒有什麼可以說的,除非你要拍的主體不在相機的對焦範圍裏,或者現場極度昏暗,AF還是可以保證品質的。除非你有更高的要求,比如獲得超焦距等等,這些是高級手法,應該在無忌裏討論這裏不討論。

  其次是景深,說道景深就需要給出另一個概念:彌散圓,名詞解釋:彌散圓:彌散圓. 在焦點前後,光線不能彙聚到一個點,點的影象變成模糊的擴大的圓形光斑,這個光斑的外圈就叫做彌散圓。顯然,當彌散圓的尺寸小到一定程度後,人眼將認為其是一個不可分辯的一個點。這時我們就會覺得在焦段前後一段距離裏所有的像都是清晰的。這就產生了“景深”。景深內的彌散圓稱為就稱為容許彌散圓可見容許彌散圓的概念是一個隨著人觀察分辯力的變化變化的,景深是隨彌散圓的可接受程度在變化。

  最後是抖動

   說一個故事,15年前我初學攝影是在高中的興趣小組,老師是印尼的歸國華僑。那時的我根本沒有興趣聽老師的理論課,仗著家境不錯,就只會浪費膠片。在一段時間的拍攝後,一次少年宮有一個攝影比賽(俺那年代慘啊,這種機會是已經極難得的展示自己的機會了)黑白片子被要求必須放大到8寸以上才可以參加。在老師的放大機下,我的片子裏的對焦不實和抖動被無情的放大到足夠讓我沮喪的的程度!這時我才知道老師說的那些“清規戒律”有多重要。

   對持穩相機,我現在可以達到:相對135的50mm焦距下,手持1/4秒可能在LCD上看不出抖,手持1/30放大到7寸內看不出抖,手持1/125秒放大到A3幅面肯定看不出抖。正確的手持方法是用相機的眼平取景器,這時你的左手托住相機左肘緊緊的支撐在肋部形成一個3角,右手持握把手,右肘也緊緊的支撐在肋部也是一個3角,同時2支手臂也自然形成一個3角,有點物理知識的人應該已經感受到它的穩定了。手部動作:拇指控制多功能撥盤,食指輕輕放在快門上,調勻呼吸,就像扣動槍機,做到“有意瞄準,無意擊發”此時高手已經達到人機合一的境界,十步一擊,一擊必殺!當然,絕對不抖是不可能,即使使用捷信,至少它還有按固有頻率出現的震動吧,就看大家的要求了。

   呵呵,題外說一個知識:最好防抖是使用專門設置的閃光燈,現在的閃光燈從點燃到熄滅可以輕易的達到1/1000秒以上,不少高級閃燈(這裏說的高級是相對初級玩家的)達到1/1w秒也不希罕的,並且沒有機械震動。

  數碼攝影入門之二 準確的曝光

  曝光的定義,如果予以科學的解釋的話,即是:光線的強度乘以光線所作用的時間。定義中的“光線的強度”,是指CCD受光線照射的強度,即照度(以I代表照度,單位是勒克司)。定義中的“光線所作用的時間”, 是指感光片受愛線照射的時間,即曝光時間(以T代表曝光時間,單位是秒)。 曝光量的計算單位是勒克司?秒。以E代表曝光量,即可得到曝光公式如下:

E(曝光量)=I(照度)×T(曝光時間)

   依據這一公式,若要取得一定量的曝光量,則光強度愈大,曝光時間愈短;光強度愈小,曝光時間愈長。如果光的強度增加一倍,曝光時間就需減少一半,假如光強度為2,時間為4,曝光量則為8;如果光強度為4,時間為2, 曝光量仍為8。

  富士S2Pro拍攝,先對水面點測,手動調整到該值,曝光出現剪影效果。

  等量曝光

   我們清楚地瞭解這樣一個淺顯的道理:開戾得較大的光圈要比收縮得較小的光圈能讓較多的光線通過鏡頭到達膠片上,較低的快門速度要比較高的快門速度能讓光線較長時間地停留在CCD上。由此可以演變為以下情況:光圈f/1.8與快門速度1/500秒相組合,和光圈f/4與快門速度1/100秒相組合, 所獲得的曝光效果是一樣的。它們又和中級光圈f/8與中等快門速度1/25 秒相組合所獲得的曝光效果是一致的。這就叫作"等量曝光"。

  上述三組曝光組合的曝光量是相等的,體現在底片上的密度是一致的,體現在CCD上的影調層次、色調還原與再現是一致的。但是它們三者之間在畫面效果上存在著兩個重要差別:一是由於光圈的大小形成了不同的景深;二是由於快門速度的高低構成動體影像的不同清晰程度。

   由等量曝光的原理使我們知道,不同曝光組合的等量曝光,可以獲得底片密度相同的曝光效果。然而,以攝影實踐中,應該根據拍攝題材和被攝對象的不同,在可以產生相同密度的若干曝光組合中,選擇最佳的一組曝光組合,來表現所拍攝的主題。這就是選擇曝光的概念。

   貼一張我最近在曝光控制方面比較滿意的pp,是室內離機閃光,先對閃光燈測光,然後對反光板測光,不斷調整反光板的距離和角度使之光比相差2.5擋,後面背景在左上角有意受光產生虛影來平衡畫面。

   那些富有經驗的攝影家,從攝影的理論和實踐經驗中得知,儘管每組快門和光圈均能產生等量的曝光效果,而畫面中景深與動體清晰程度卻大不相同。具體採用哪一種曝光組合,必須認真考慮。是用較小的光圈去獲取較深遠的景物清晰範圍呢?還是用較高的快門速度去抓取被攝動體的“凝固影像”?或是用極短的景深使背景虛化以突出主體?還是以較慢的快門速度增強動體的動感?等等。這一切都需要攝影者動腦筋來思考並加以選擇,這決不是那些“自動相機”所能解決的,因為“自動相機”並無思維能力。具有形象思維能力的人可以得心應手地操作照相機去完成自己的構思,這或許就是相機的“自動曝光”與人的主動“選擇曝光”的區別所在。

  什麼叫準確曝光。正確曝光的含義簡單說來應該是:在適當的時間裏讓CCD受到適當的光量照射。

  說到曝光不得不先說說亞當斯的區域曝光。風光攝影的泰斗美國攝影家A.Adams對攝影界最大的貢獻之一就是創立了“區域曝光”的概念。不說了其實我自己也沒有全部理解,裏面的理論足可以寫一本書了。但現在我的拍攝都是建立在這部分的理解上。

   我們為什麼可以看到多變的圖像幾何結構?學過素描的朋友會很容易理解。圖片無非是從白亮的高光到色彩飽和的中灰到全黑的暗部的連續的過渡。這種過渡讓我們分辨出物體的輪廓。

   最傳統的拍攝手法在數碼領域依然是最有效的。當你看到一個畫面你想要表現什麼,也就說你想要它體現最飽和的色彩和最豐富的細節,就對準它點測,然後按照測試值曝光,出來的片子一般就不會讓你失望。當然你如果希望其他部分也體現出一點細節,你就必須使用反光板、吸光板來使這些地方控制到你的CCD的寬容度的範圍內,或者變換角度和等待光線的變化來減小光比。反之也一樣,你如果希望某部位出現純黑、純白,那就讓這些部位偏離曝光值5檔以上,就可以看到你想看到的東西。明白點測和手動對一臺相機的重要了吧。

   當然實際的拍攝沒有這麼簡單。特別使紀實類的片子。你要限制光線,同時光線也在限制你,除非室內靜物,完美的光線可遇不可求。但機會往往稍縱即逝。這時,經驗變得很關鍵。包圍曝光是一個有效的手段。但不是萬能,至少包圍測光不能改變客觀光比。布勒松語“你得不停的改變角度”角度的改變不單單是為了改變構圖,往往更多的是在改善光線對你的限制。可以利用的東西太多,比如水面的反光,白色的牆壁等等包括許多不可預見的情況,比如薄雲可以使陽光變柔。

  寫到這裏我有點寫不下去了,還是水準太淺,有許多東西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自己的思考還是重要。還是這句老話,關鍵是相機後你的腦子。


數碼攝影入門之三 黃金分割


   構圖一詞是英語COMPOSITION的譯音,為造型藝術的術語。在《辭海》中,談到“構圖”為藝術家為了表現作品的主題思想和美感效果,在一定的空間,安排和處理人、物的關係和位置,把個別或局部的形象組成藝術的整體。在中國傳統繪畫中稱為“章法”或“佈局”。

  首先說構圖裏的分佈和造型,這裏不得不提到2個名詞:九宮格和趣味中心

  說九宮格前先說著名的黃金分割

  自從古希臘人發現黃金分割以來這種比例就被認為是美學的最佳比例而得到廣泛的應用。

   其實黃金分割是造型藝術中的一種分割法則。亦稱黃金分割率,簡稱黃金率。它的分割方法為,將某直線段分為兩部分,使一部分的平方等於另一部分與全體之積,或使一部分對全體之比等於另一部分對這一部分之比。即:在直線段AB上以點C分割,使(AC)2=CB×AB,或使AC?AB=CB?AC。

   實踐證明,它的比值約為1.618?1或1?0.618,被稱為黃金比。黃金比最早是由古代希臘人發現的,直到19世紀被歐洲人認為是最美、最諧調的比例。黃金比廣泛用於造型藝術中,具有美學價值,尤其在工藝美術和工業設計的長和寬的比例(如書籍開本)設計中容易引起美感,故稱為黃金分割。20世紀中,法國建築師Le科布西埃發現黃金比具有數列的性質。他將其與人體尺寸相結合,提出黃金基準尺方案,並視之為現代建築美的尺度。法國還產生了冠名為黃金分割畫派的立體主義畫家集團,專注於形體的比例。

  在實際運用中,黃金比多只採用近似值。最簡單的方法是按照數列2、3、5、8、13、21……得出2:3、3?
5、5?8、8?13、13?21等比值作為近似值。這種分割方法亦用於優選法。




歡迎光臨 E時代 電子資訊論壇 (http://satoban.info/)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