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新聞攝影怎樣構思
[打印本頁]
作者:
hoffmancell0228
時間:
2010-10-19 02:44
標題:
新聞攝影怎樣構思
新聞攝影抓什麼角度、體現什麼主題,如何構圖、甚至怎麼借助與被攝主體有關的現場環境、背景更鮮明地反映主體,都需要拍攝者認真思索和構思。從可視性方面構思
沒有經過構思的新聞照片,往往是「有聞必錄」,缺乏形象表現力。這與一些人認為新聞攝影是對新聞事實的客觀記錄、並不需要構思的片面想法有關。
就報紙新聞而言,如果對傳遞新聞信息的兩個主要載體——文字與圖片作一比較,直觀、真實、一目瞭然恐怕是圖片優於文字的基本特性,應該說增強了新聞圖片的可視性,就等於鞏固了其在版面上的立足之本。那麼,如何讓新聞圖片產生比文字更加強烈的衝擊力?關鍵還在於拍攝過程中對「可視」這一主題的開掘。新聞照片的可視從狹義上講,是指可供欣賞性;從廣義上講,是指有新聞形象價值、含有可視性、典型瞬間性。
在新聞攝影構思中,只有突出其可視性、獨特性,才能克服作品公式化和一般化。今年「六一」期間,一些報紙都刊登了反映少兒活動的圖片,其中90%是反映少兒文藝(體育)活動的畫面,且這些照片大都以中遠景構圖為主,構圖雷同,毫無新意。那麼,關於「六一」攝影報道是否除此之外就沒有別的可拍了呢?答案是否定的。翻開報紙,有的「六一」攝影報道卻令人耳目一新,圖片信息含量大,畫面語言豐富,視覺上憑添了更深的意味。顯然,這就涉及到一個拍攝前的構思問題。
注意對「可視」的構思,是增強宣傳效果的可靠保證,而落實新聞攝影的構思要靠記者的思想來完成,說到底靠記者的文化底蘊,靠對政治理論、社會生活學習認知後的昇華。由偶然轉為必然經驗積累的瞬間爆發
攝影記者需要不斷提高把握與處理構思的能力。其原因是新聞攝影是瞬間完成的,在實際操作中不允許長時間的構思。那麼,所謂構思與實際操作是否產生矛盾呢?這裡有必要對新聞攝影構思的理解作一解釋。
首先,發現、把握、處理新聞切入點的角度,會直接反映出我們對新聞理解的深淺、表現程度的深淺,這裡的構思起著決定性作用;其整個過程的分析、比較、篩選、取捨以及對選題的時效、反響、政策、形象等諸因素的認識,也應依靠縝密的構思來完成。
其次,我們在鎖定新聞瞬間時所謂的構思,是指作者長期工作積累形成的構思經驗下意識的瞬間反映,是在新聞攝影實踐中由偶然轉為必然經驗積累的瞬間爆發。
我們不可以用對手中相機掌握的熟練,來掩蓋由構思而帶來的拍攝過程中得心應手的功績,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構思是新聞拍攝行為的綱。
由《九江日報》記者林國光拍攝的照片《將軍有淚不輕彈》,則更接近於關於構思的第二種解釋。畫面為南京軍區中將副司令員董萬瑞在九江火車站告別最後一批與他同甘苦、與洪魔奮戰40多天抗洪勇士時,禁不住熱淚盈眶、揮手道別的特寫。讓人一眼就聯想到將士們樁樁感人事跡,立刻想到當時關於他們的各種報道。假如記者在拍攝之前沒有被危難之際、生死關頭將士們大無畏的氣勢所感動,沒有將自己對子弟兵的崇敬心情作拍攝前的鋪墊,又如何能抓到這一最具典型的瞬間?新聞攝影構思取決於發現能力和預見能力
對生活始終保持敏稅的洞察力,不斷從周圍事物中發現新聞,是一名合格記者必須具備的功夫。
《長江日報》為提高新聞攝影報道質量,曾提出「發現是攝影記者的第一素質」。具體到新聞發現力,我認為應分解為對新聞事件的發現能力,對現場視覺語言的發現能力,另外還應包括對新聞事態、發展變化的基本預見能力。
就一些「硬新聞」而言,如水災、火災、現場抓捕等,記者只要如實記錄就足以打動讀者,因為它滿足了讀者的現場目擊欲和對新聞事實的最終確認。然而,相對生活的豐富性和多樣化,地市級報紙新聞源範圍的局限性,使我們又不得不面對在總量上佔據最大比例的所謂「軟新聞」的表現,並進行有關發現能力的培養。
新聞攝影對新聞主體本質的發現,表面上看是一種瞬間的發現,其實可以說它是建立在大量觀察思考基礎上的頓悟,是視覺表象積累到一定程度的質變。
攝影記者鄭鳴拍攝的英國女王和丈夫在中國遊覽長城時的照片,畫面上一左一右截然相反的視線,被用《望長城內外》的標題絕妙地表現出來,增強了新聞圖片觀賞的趣味性。可以說,這是作者在擷取新聞前注重對發現能力、預見能力的把握,因此拍到這張令人難忘的好照片。
歡迎光臨 E時代 電子資訊論壇 (http://satoban.info/)
Powered by Discuz! 7.0.0